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每年一到冬天,总有人问我,医生啊,我这高血脂问题是不是该抓紧降一降?
尤其是天一冷,朋友圈里就开始流传各种“冬季降血脂黄金期”的说法,什么喝点醋,吃点洋葱,再配点鱼油就能搞定,还美其名曰“管住血管防中风”。
听着是挺有道理,可您真要全盘照收?说句不中听的,冬天盯着降血脂这件事,不见得全是好事。
特别是那些使劲儿地折腾自己,恨不得一周见效果的人,反倒可能是血管健康的“隐藏炸弹”。
咱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冬天的血脂确实容易比其他季节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那个“坏家伙”,分分钟都在血管里搞破坏。
咱们的身体在冬天有自己的节奏,天冷了,血管收缩,这就像一条水管被冻住,水流变得不通畅。
这时候的血脂问题可不是简单吃药降一降就完事的,它跟饮食、活动量、甚至温差适应能力都有关系。说白了,冬天降血脂这事儿要有讲究,搞不好还真可能“弄巧成拙”。
冬天猛降血脂,可能让你的身体“冻住”自我保护机制
我以前接诊过一个人,五十多岁,特别爱养生。
他一到冬天就紧张得不得了,查完血脂就开始猛吃降脂药,还搞了一套“抗脂三件套”:低脂饮食、过量运动、定时服药,巴不得把指标压到比小年轻还低。
有一天早上,他天还没亮就去跑步,结果半路上晕倒了,被120送过来。检查后发现,他血脂降得太猛,血压跟着“塌了”,直接搞得心脏供血不足,差点心肌梗死。
冬天身体需要储存一定的脂肪和热量来御寒,这是基本的生理需求。
咱们的血脂不全是坏的,比如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适当高一点可以给细胞提供能量,帮助维持体温。
关注降低血脂固然重要,但对于那些胆固醇水平并不高的人来说,过分追求可能会干扰身体的自然调节机制,从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
血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指标,轻微的变化并不一定是坏事。我们的身体并不需要完全没有胆固醇,而是需要一个适度的平衡。
如果真的需要调整,先问问医生,再根据身体的实际情况慢慢来,千万别着急。
低脂饮食过度小心
还记得我见过一个挺特别的例子,一个年轻人,不到三十岁,冬天一查血脂偏高,吓得立刻把自己的饮食改得一清二白,连肉汤都不敢喝,天天嚼着水煮青菜和燕麦片。
结果没过两个月,他整个人看着特别虚,脸色惨白,还总喊关节疼,最后查出来是维生素D严重缺乏,骨密度都降了好几格。
这事儿听起来像笑话,但其实不少人都掉进过这个坑。
冬天阳光少,人体本来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就不足,而很多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比如蛋黄、深海鱼、奶制品,都被过度低脂饮食的习惯给“拒之门外”了。
你觉得自己是在健康管理,实际上是在掏空身体的骨骼和免疫系统。
一项针对成年人的营养调查发现,低脂饮食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饮食者,而维生素D缺乏不仅影响骨骼健康,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为维生素D参与钙代谢,同时也影响血管的弹性,如果长期缺乏,血管硬化的概率会更高。
更别说冬天本来就是骨折高发的季节,地上结冰滑倒摔跤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再因为过度降脂导致骨骼脆弱,那可真是雪上加霜。
所以,降血脂归降血脂,别搞得自己像个“草食动物”。营养均衡一点,适当吃些富含脂肪的食物,对身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忽略“血液黏稠度”
我还记得有个老年患者女性,特别爱算自己的健康账本,每次体检完都能把报告翻来覆去研究好几遍。
她的血脂值算是标准线内的,但她听说“血脂越低越好”,于是开始频繁检测,甚至每个月都去验个血,搞得家里人都觉得她是不是太紧张了。
最后有一天她手脚发麻,连夜跑医院,结果是脑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她光盯着血脂值,却没注意到自己的血液黏稠度其实一直偏高。
血液黏稠度主要和红细胞压积、血小板活性、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关,而这些指标和冬天的身体状态息息相关。
如果你一味降血脂,却忽略了其他血液参数,血管的风险就可能悄悄积累。有研究指出,寒冷环境下,血液黏稠度平均比夏季高。
这就意味着,即便血脂下降了,血液流动性可能依然不好,尤其是在高龄或基础疾病人群中,风险会进一步放大。
还有一种情况,长期过度降脂可能影响血液中脂质的平衡,让红细胞表面的脂质层变薄,增加血液粘稠度。
冬天的健康管理是系统性的,降血脂只是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关注整体血液健康,包括饮水量、适当运动、甚至每天的作息,都和血液黏稠度息息相关。
如果你体检时看到血液黏稠度的相关指标有异常,一定要和医生讨论,而不是自己乱调整药物。血管是身体里最娇气的部分,稍有不慎,它就会用各种方式提醒你:别把它折腾得太狠。
希望大家能重新思考自己的健康管理方式,给身体多一点耐心和宽容,这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高血脂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郭洪伟,心周总脂肪体积与高血脂患者冠心病发生风险、冠脉 狭窄程度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医学理论与实践,202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