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
关注5G和云计算相关,行业交流注明公司和名字call微信(mr3right)~
忘記密碼?
2025年01月23日08:23來源:經濟日報
能源是現代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生命線。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是能源結構變化升級的過程,也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設立專章“能源科技創新”,提出“國家鼓勵和支持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核能安全利用、氫能開發利用以及儲能、節約能源等領域基礎性、關鍵性和前沿性重大技術、裝備及相關新材料的研究、開發、示范、推廣應用和產業化發展”,凸顯科技創新對促進能源特別是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
我國風電、光伏等資源豐富,發展新能源潛力巨大。經過這些年來的持續攻關和積累,我國新能源已具備良好發展基礎。新能源裝機規模大,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約佔全球的40%。新能源技術實現突破,光伏發電引領全球技術發展,鈣鈦礦電池等新型電池技術不斷創新。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目前我國風電、光伏產品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我國新能源在減碳方面作出較多貢獻,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發揮重要作用。
但與此同時,我國新能源發展依然任重道遠。一方面,消納能力不足等矛盾制約不斷顯現。例如,隨著新能源裝機持續高速增長,一度導致局部地區消納壓力加大,出現棄風棄光問題。近些年來,我國大力推進跨省區輸電通道、加強主干網架及配電網建設,不斷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擴大新能源市場化交易電量,推動新能源高效利用。2023年全國風電利用率97.3%、光伏發電利用率98%,保持較高水平,但2024年局部地區新能源消納問題依然明顯,挑戰持續存在。另一方面,存在被“彎道超車”的風險。當前,全球新能源科技創新活動高度活躍,技術更新迭代速度不斷加快,技術優勢很容易被反超,特別是在技術路線選擇上一旦出現失誤,很可能面臨重新洗牌。比如,光伏行業從多晶硅到單晶硅、異質結電池、薄膜電池、鈣鈦礦電池,幾乎每五年就出現顛覆性技術,如果我國在顛覆性技術領域喪失技術領先能力,就可能面臨被“超車”風險。此外,部分核心零部件還沒有實現自主可控,鋰、鎳、鈷等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
科技創新決定著新能源的未來。破解當前面臨的難題,需立足於我國新能源先發優勢,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等重要機遇,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我國新能源之所以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在於多項新能源技術創新,下一步,要有效解決消納矛盾,避免被“超車”風險,解決“卡脖子”問題,關鍵還是靠科技創新。要繼續瞄准世界新能源科技前沿,加強核心技術攻關,聚焦新能源關鍵領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選擇技術路線,持續推動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裝備、器件、材料突破。同時加強重點方向研發投入,加強對新能源技術研發的規劃布局,統籌科研力量和資源,加大對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台的支持,重點推進高效發電技術、輸配電和智慧電網技術、儲能技術等的創新。此外,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台,強化科研成果轉化運用,把新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
國際合作是順應新能源發展大勢、深化新能源科技創新的重要途徑,也是加速推進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由之路,有利於我國加快推動能源產業變革和進步。要以促進能源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發展為方向,加強顛覆性技術創新﹔以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為目標,推動資源整合,推進國際能源技術合作﹔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推進投資合作。同時,主動參與國際標准的制定,積極推動標准互認,參與規則討論,促進“中國技術+中國標准+中國裝備+中國建設”全鏈條“走出去”。
當今世界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破解我國新能源發展面臨的難題,鞏固新能源先發優勢,離不開科技自立自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命門”所在。在解決新能源領域“卡脖子”問題時,既重視原始創新,也強化和突出應用創新優勢。更加注重在新能源領域實踐基礎上的經驗研究,進一步推進系統性協同性的多學科綜合性交叉研究,推動新能源領域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實現集成創新。
(作者系華北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學習路上
時習之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
中央文件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跟著總書記學黨史數據庫
中央和國家機關創建模范機關
言之有理
學習文選
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人民網服務郵箱:kf@people.cn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636舉報郵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01|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1-20060139|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23]4961-141號|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121號|京ICP証000006號|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1997-202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