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纷乱而激荡的一个时代,一方面名士辈出、各领风骚,另一方面刀光剑影、民不聊生……
《琅琊榜》所处的架空朝代即取材于这段历史前后。图/影视剧《琅琊榜》
“那么乱又那么美”是一些网友对这段历史的评价,这就是紧随三国的东晋。其中,真实的历史细节,比你所知道的还要波诡云谲,也比任何历史剧都要更挑战人的想象极限!
史学名家田余庆先生的名作《东晋门阀政治》,有着对这段历史的深刻洞见和细致考证。读过这本书的人,无不被这段“华丽又黑暗”的历史所吸引,无不折服于田余庆先生抽丝剥茧、深入浅出的史学功力。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就是东晋的士家大族。表面上看,多少风流被雨打风吹去,然而风流背后,却是明争暗斗和权力角逐。
东晋建立于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江南建立政权,开启了南北对峙的时代,外部有“五胡乱华”的威胁,内部则是士族与皇权的激烈博弈。
你可能无法想象,司马睿居然要让辅佐他的王导一起坐龙椅,甚至当王导的弟弟、身为大将军的王敦要起兵自立时,他还卑微地写信说“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何至困百姓如此”。
司马睿(左)与王导(右)。图/纪录片《中国》
这种情况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即王氏家族和司马家一起共享天下。当司马睿想加强皇权时,由于动了士族奶酪,王敦很顺利就攻入了建康,甚至朝内外都“表示理解”。
那么你可能会问,王氏家族为何没能起而代之呢?因为这也不符合其他士族的利益,所以王敦第二次起兵,就被士族联合击败,连其兄王导也选择了站在皇权一边。
王敦的第二次叛乱遭到了士族的反对而失败。图/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
东晋一朝,士族和皇权之间,始终保持着某种动态平衡。与司马家共天下的士族,一般认为有王、庾、桓、谢四大家族。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历史故事,都和门阀政治不无关系。
“东床快婿”的故事,说的是东晋宰相郗鉴为女儿择婿时,王羲之因坦然自若、坦腹东床而被选中。这表面上是佳偶天成的风度,背后蕴藏着微妙的政治平衡。
当时的晋明帝对王导心存疑虑,更加倚重妻子庾文君的兄长庾亮。郗鉴在王导不被信任时选择与之联合,正是为了维持政局平稳。东晋曾经有过七十年无内战的“和平”,并非士族们都不再有野心,而是郗鉴从中周旋的结果。
书圣王羲之(303-361)的另一重身份,是丞相王导的侄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东山再起”的故事,说的是谢安年轻时隐居东山闲适度日,后来出山指挥淝水之战大获全胜,俨然“斯人不出如苍生何”。
事实上,桓氏家族势力正盛的时候,谢氏家族就受到排挤,其中谢万因为仓促用兵北伐大败,成为了桓温废他为庶人的把柄,而这之后为了家族的利益,谢安就不得不出山了。何况他出仕的第一步,就是离开东山给桓温当司马。
谢安(320-385)面对前秦苻坚百万大军压境,从容地与侄子谢玄下棋。图/谢彬《淮淝奏捷图》
这段历史充满曲折的故事和复杂的人性,每一环节、每一场冲突、每一个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整个历史进程的跌宕和残酷更让人唏嘘不已。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讲述门阀政治的书那么多,田先生的这本书之所以独一无二,就在于它揭示了东晋士族政治的底层逻辑,而且以扎实的史实为支撑,层层剖析了这段历史的独特性。
士族与皇权的微妙平衡,田先生精辟地总结为“士族专兵、皇权不振”。士族掌握了兵权,而皇权又无力独掌大局。这种平衡并非常态,而是东晋一朝特有的历史现象。
为了论证这一点,书中深入剖析了士族之间复杂的联盟关系和利益纠葛。田先生通过描绘士族家族的兴起、巅峰与衰落,揭示出他们如何通过婚姻、同盟等手段巩固权势,构筑起门阀体系。
在士族与皇权的博弈中,田先生还总结出一条规律:士族通过掌控兵权驻守方镇,以及在朝廷中发展党羽而维系权力。当一族既掌握地方军事、又渗透朝廷时,便可能里应外合挑战皇权。当皇权独振时,这种门阀政治的微妙平衡也会被打破。
东晋一朝门阀政治,通常由两三家当权士族分据内外,长江上游有襄阳的武力,下游的建康得京口的保障,它们既防御外敌,也在内争中发挥作用。图片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这个框架可以帮我们看清东晋一朝的局势,举一个例子,许多人觉得东晋末年混乱难解,而田先生则给出了一条清晰的脉络:东晋末期士族已经走向腐朽,且掌握兵权的条件也不复存在。
一方面,士族缺乏足够的人才,尤其是能领军的武将;另一方面,虽然皇权有重振的可能,但孝武帝昏庸、孝武帝亲弟司马道子把持朝政,加之孝武帝死得莫名其妙,致使政局滑向闹剧,士族门阀政治最终无法维系。
对于后来“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的崛起,田余庆先生指出,这可以视为“次等士族”的胜利。刘裕和利用五斗米道起义的孙恩,正是门阀士族的“掘墓人”,但他们也并非一开始就走上这条路。
刘裕在北府军的上司刘牢之,因在淝水大战中一战成名,后来在东晋末年依附辗转于不同士族之间,最后走投无路而死,孙恩的叔父孙泰,早年也是在门阀士族那里求发展,由于企图成为独立势力被诱杀。
这些都可谓前车之鉴,为此这一时期的历史潮流表现为门阀士族的衰落,次等士族逐步取而代之。刘裕之所以最终胜出,便在于他掌控了北府军这一关键武装力量。
宋武帝刘裕(363-422),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出身贫寒,最初为北府将领孙无终的司马,在孙恩之乱中初露军事才能,及后更发起义军击败篡位的桓玄,恢复东晋政权不久之后掌握朝政大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什么说随着东晋的结束,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就结束了?田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东晋以后士族虽然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不过是历史惯性使然,而且他们的骄矜作态,正好说明了他们的没落。这也是他们在精神和现实上自卫的一种手段。
此外,田先生不仅指出士族政治效率低下、内耗严重的弊端,同时也揭示了它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皇位在司马家的变更或是个别宰辅的地位变化,并不会影响到政治大局,其他士族会为了自己的门户利益居中调停。
玄学文化和许多人理解的也不太一样,它一开始是针对特定现实政治的哲学探索,到后来则沦为无意义的清谈,乃至只是吃药喝酒而已,成为贵族政治的遮羞布,而在门阀政治中有所作为的,恰好是那些不受玄学约束力图有所作为的人。
这些元康名士经历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过江以后更加颓废,连挥塵谈玄的兴趣也完全丧失,只是在使酒任性方面变本加厉,麻醉自己。他们的表现又比元康时更为放荡,可以说是“无德”之尤。
田先生在书中的诸多论断和分析,以大胆而严谨的方式揭示了门阀政治的复杂面貌,刷新了许多人对这段历史的认知,也为历史爱好者打开了一扇新世界大门。
东晋常被形容为“华丽的黑暗时代”,其中充满着“矛盾与撕裂”,魏晋风流的背后,是动荡的现实和多变的局势,也是人的觉醒和文化的绽放。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其中既有血与火的争夺,也讲述着文明的坚守和演进。
身处乱世之中,许多人的人生轨迹仿佛一叶孤舟随波逐流,但他们的奋斗、抗争和妥协却折射出人性深处的复杂与多面,体现出一个时代下个体的局限与可能。
嵇康(224-263)被司马昭判处死刑,其子嵇绍(253-304)却在八王之乱中为司马家死节。图为嵇康(左)和嵇绍(右)像,来自《古圣贤像》
以“闻鸡起舞”典故广为人知的祖逖(266-321),北伐不计成败利钝,死生以之,以攻为守,保障了东晋的偏安。此图出自清代马骀的《马骀画宝》。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士人在动荡的乱世中上下求索,产生了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作品,其中有对家国沦丧的哀痛、对坚守理想的执着,也有对生命无常和美好社会的深刻哲思。
郭象(252-312)的自性逍遥等观点,为士族提供了超脱的精神支柱,也表达了对于合理社会的思考,而动荡的现实击碎了他的设想。图为郭象的《庄子注》
阅读这段历史,既能见证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从中获得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见,更能看见时代背后的复杂逻辑与深层动因,领悟文明如何在冲突与融合中走向成熟。
编辑:朱阳夏责编:李奇,陈泰湧 审核:阮鹏程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96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