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意选牌
2.设置起手牌型
3.全局看
4.防检测防封号
5.可选择起手如(拼三张):金花,顺金,顺子,三同,对子 顺子牛,同花牛,牛九,牛八(麻酱)起手暗 杠, 控制下张牌,快速自摸,防杠防点炮
6.麻酱,金化,跑得快,红黑大战,捕鱼,十三张,龙虎等等更多玩法均可安装使用
7.苹果,安卓系统通用, 支持首款苹果安卓免越狱(全系列)辅助
一、信心是一种社会预期
“信心比黄金重要。”关于宏观经济形势的讨论,时常会提到这样一句话,尤其在经济增速下行的时候。这话对不对呢?取决于如何理解其中的关键词:信心。
那么,这里的信心究竟是什么呢?是心理现象吗?是不是指某种乐观的情绪或者情感体验?如果是,那是不是宏观调控得由心理医生来做?
当然不是。从宏观经济学原理的角度看,信心指的是社会公众对于未来经济发展走势的乐观预期。这不是一个描述个人层面认知或者情绪的概念,而是社会层面公众对于未来形势判断的一种共识。用博弈论的术语说,就是公众对于未来预期达成的某种“一致信念”。
理解这一点,对于研判宏观经济形势、预测宏观经济政策和认识政策实施效果都很重要。
二、古典经济学无法处理长期衰退
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看,系统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肇始于凯恩斯对经济衰退的分析。而在凯恩斯革命性的宏观经济理论中,预期扮演着重要角色。
凯恩斯的理论创新之所以被称为一场革命,是因为这意味着他同他自己曾经长期服膺的古典经济理论决裂。这一决裂最主要的肇因,则是他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的慢性萧条。这一慢性萧条贯穿了整个20世纪20年代。慢性萧条所对应的长期停滞的国民收入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是古典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
经济衰退给社会福利带来巨大的损失。经济学家通常将这种损失分解到三个市场来观察:在劳动市场上,劳动者的失业率上升;在商品市场上,企业的订单减少、库存积压和产能过剩;在资本市场上,家庭部门的储蓄不能充分转化为企业部门的投资,即被家庭部门冻结起来的购买力不能转化为企业部门的购买力。
对长期持续的经济衰退,古典经济学几乎不能发表任何意见。古典经济学默认,价格机制的灵活调整,会让每一个市场上的供求不平衡都很快地自动消失。在古典经济学看来,失业的本质是劳动供给超过劳动需求;只要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率)可以灵活调整,那么有失业工资就下降,从而劳动的需求量增加而供给量减少,直到劳动供求一致,失业消失。类似的道理,商品市场上如果出现过剩,商品价格会自动下调以实现供求均衡;资本市场上如果出现储蓄超过投资,即资本的供给超过资本的需求,资本的价格即利息率就会自动下调,从而也迅速实现供求均衡。
英国20世纪20年代的长期慢性萧条,将古典经济学的局限突出地暴露了出来。这让熟谙并且一直服膺古典经济学的凯恩斯饱受困扰,并最终另起炉灶,以一己之力写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三、不确定性与预期的非理性
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思想中,预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凯恩斯说的预期,与不确定性密不可分,因而是一种“非理性”的预期。
在凯恩斯看来,对于个人而言,市场的前景是未知的,并且充满不确定性。凯恩斯说的不确定性,其本质和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奈特说的并无二致。因此,讨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思想时,也应当和奈特一样,明确区分两个概念:不确定性与风险。
一个标准的骰子,在投掷之前,哪一面朝上是未知的,但潜在结果有且只有6种,并且每一种结果发生的概率是1/6,却是确定不移的。这种虽然不知道最终的具体结果,但知晓其概率分布的事件,奈特称之为风险。而“9·11”事件、埃博拉病毒流行之类的事件,事前毫无征兆,根本无法知晓其潜在结果,更不用说概率分布了,就是不确定性。
对于未来的预期直接影响人们当下的行为。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充满不确定性,即未来根本不可预知,于是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和面向未来采取的行动,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盲目性。让人们作出这种带有盲目色彩的预期和行动的,是凯恩斯所说的“动物精神”。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和相应的行动自然无法完全基于精准的理性考量,而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依靠本能、直觉、惯例等非理性因素。这样的预期则被后来的经济学家称为“非理性”预期。
这样一种不确定环境中基于“动物精神”的预期,往往同时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因循;第二,从众。所谓因循,指的是遵循以过往经验为基础的成规或者惯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摸石头过河”。所谓从众,指的是跟随社会中多数人的选择。在前路茫茫的环境中,无论是“摸石头过河”的因循,还是“摸别人过河”的从众,都是人们趋利避害的理性反应。换言之,如果说这样的预期是非理性的,那么这种非理性本身正是人们的理性选择。
四、信心与波动:凯恩斯宏观经济思想的精髓
在凯恩斯的新理论中,信心对于宏观经济的波动至关重要。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一开始就锚定了两个前后相续的基本问题:
第一,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为什么会产生剧烈的波动?
第二,政府应该采取何种政策来熨平这种波动?
凯恩斯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也与他所谓基于动物精神的非理性预期直接相关。
在凯恩斯看来,信心或者说预期对宏观经济波动产生影响,最主要的渠道是投资。投资是用现在的投入换取未来收入,而未来收入显然不可能是现实的,而只能是预期的。
如果社会公众,尤其是企业家群体,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是乐观的,那么投资的激励就比较大,或者说投资需求就比较旺盛。在一个非充分就业的萧条经济中,投资的增加会产生显著的乘数效应,即一个单位投资的增加,会带来多个单位的产出和收入增加。反过来,如果社会公众,特别是企业家群体,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那么投资就会下降,并且这种紧缩也会带来相应的乘数效应。
凯恩斯由此推断,如果公众的信心或者说预期有比较小的变化,从而社会总投资也就有比较小的变化,通过乘数效应,这种小的变化会被放大,从而引起较大的经济波动。
五、作为社会共识的信心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提到预期或者信心的时候,经常说这是某种“心理”或者“情绪”。如果简单地望文生义,就很容易将凯恩斯所说的预期或信心,理解为个体层面的心理或者情绪现象。但实际上,凯恩斯所说的预期或信心,指的都是社会层面的某种共识。
什么是社会层面的“共识”呢?
我们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是一位身处萧条之中的企业家,你个人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相当乐观,比方说,预期三个月内经济就会快速复苏。你会不会选择加大投资呢?答案是不一定,还得取决于其他企业家怎么看。如果你知道其余的人大部分都不乐观,那么即使你本人非常乐观,还是不敢贸然下注,因为单兵突进可能血本无归。
接下来继续思考。如果所有企业家个人都很乐观,那么会不会形成一波投资热潮呢?答案还是不一定,还得看每个企业家是否知道其他人也乐观。如果每个人都只是自己乐观,但并不确定其他人的态度,那么大家都还是不敢动。
形成投资热潮的前提条件是:所有人都乐观,并且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乐观,并且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乐观……这个套娃得永无止境地成立才行。一旦这个条件满足,我们就说,关于未来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成了一个社会层面的“共同知识”,简称“共识”。而如果每个人独自乐观,但并不知晓其他人态度的局面,即使大家对未来的预期是一模一样的,也不构成社会层面的共同知识,而只是一种不同个人同时拥有的“共有知识”。
显然,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这种作为社会共识的信心或者说预期的变化,本身就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不仅如此,而且凯恩斯还说,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投资,不仅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还取决于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预期。而高度不确定的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预期更加不可捉摸。
凯恩斯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他说,在资本市场上从事金融投资,好比参加选美游戏:当众公开100位美人的照片,要参与者选出最美的6位,谁的选择与全体参与者的平均爱好最接近,谁就得奖。凯恩斯说,在这种情形之下,每个参与者都不会直接选自己最心仪的6位,而是会选他认为别人心目中最美的6位。每个参与者都抱有同样的想法,因此都不会选自己认为最美的人,也不会选一般人真认为最美的人,而是会用开动脑筋,猜测一般人认为一般人认为最美的人是谁。这就已经推到第三层了。凯恩斯说,他相信有些人会运用到第四第五级,甚至更高。
既然凯恩斯所说的影响宏观经济的信心或者预期,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共识,而不是可以由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调控的情绪或者心理状态,那就不难推断,要从根本上走出萧条,就得从根本上改变作为社会共识的悲观预期。
处理这一问题的难处在于,宏观经济政策虽然可以对作为社会共识的预期或者信心状态施加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万能的。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预期或信心状态受制于更加广泛、更深层次的制度等复杂因素。
[作者李辉文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经济学教授、区域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研究兴趣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制度经济学、世界经济和经济思想史,出版有《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大国经济学》(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