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2月12日电(张煜欢)紫铜锅里,药材散发浓郁的香气,炮制室内弥漫着药香与火气交织的味道……这看似平凡的熬药场景,对于老药工钱国良而言,却是四十年如一日的执着。
不久前,浙江省中医院钱国良传承工作室成功入选全国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当这一消息传到中药炮制房时,钱国良正专心熬制膏方。药香袅袅升腾,钱国良放下手中的竹铲感慨道,“做药工快40年,满手都是味道了。”
钻研之路:从学徒到传承人
1985年,17岁的钱国良第一次踏入浙江省中医院的中药房,在“淘草房”做学徒的第一课便是基础却至关重要的工艺:淘、切、炒、轧、捶……在那个没有现代化设备的年代,他靠双手与汗水度过了最初的学习时光。
在那些岁月里,钱国良一年四季都在手工淘洗药材、炒制药材、晾晒药材,手上先起泡,再长出老茧。每次用机器炒药,往往是一吨、两吨地炒,“一天下来,从头到脚全都是灰,白大褂被染成‘灰大褂’了。”钱国良笑着回忆道。“浸”在药房里,烟熏和药材的气味早已融入了他的衣服和皮肤。
在浙江省中医院中药部,钱国良与国家名中药师、浙江省国医名师徐锡山共事数十年,令钱国良记忆犹新的是制作水泛丸的日子。
杭城的夏天闷热难耐,徐锡山老先生、徐老的弟子钱松洋,还有钱国良——共同在地下室忙碌。没有空调,空气像胶住了一般,每一颗药丸都要靠手臂不停摇制。“停下来歇口气的时候,大家都腰酸背痛,汗水一滴滴砸在地上。”钱国良说,尽管辛苦,但当一批丸药成型的那一刻,一切疲惫都化作了满足感。
如今,每当钱国良看到一瓶瓶清凉膏、散瘀膏、马钱子胶囊稳稳地摆放在药架上,他心里就生出一种踏实感。这些院内制剂成功推广、临床应用、成果转化的背后,都凝结着老药工对中药品质的坚守与匠心。
“有时候,毒药与良药往往只在一线之间。”而那条“线”,正是钱国良等老药工多年积淀下来的精准技艺和对质量的苛刻要求?/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