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22日电题:古今东西并存,澳门城市规划何以别具一格?
——专访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童乔慧
作者李百加杨程晨
毁于19世纪30年代大火的圣保禄学院,仅剩教堂前壁与石阶留存,又名大三巴牌坊,成为如今澳门半岛地标。石壁与其后侧始建于9世纪的哪吒庙,共存一隅数百年,这对组合可谓澳门城市规划风格的最佳注脚。
拥有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澳门,保存了中国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筑共存的历史城区。从见证早期海上贸易肇兴,到成为多元文化汇聚、共存、共融之域,澳门如何建构历史轨迹和城市风貌?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中新社“东西问”就此专访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童乔慧。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相较岭南其他地区,澳门在城市规划方面有何异同?在展现东西文化的交相呼应时,澳门城市建筑是如何呈现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
童乔慧:拥有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澳门,城市规划同步存在由中葡两条轨线共同构筑而成的文化景观。大三巴牌坊与哪吒庙相邻,郑家大屋与亚婆井前地紧挨,在澳门可谓步移景异。荷兰园大马路以典型欧式风格建筑构建其主体风貌,民国大马路依凭山水形势彰显独特韵致,福隆新街则因其传统中式建筑别具风情,此三条街道于澳门交错纵横。多元建筑风格与文化,让澳门的形象远别于其他城市。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152年南宋设立香山县,15世纪中下叶,澳门妈阁庙建成。明清时期,闽粤等地迁居民众让中华文化在澳门得以充分发展,许多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相继建成,成为居民思想意识中区别于葡式风格的文化标界。举例而言,作为中国传统村镇聚落标志的土地祠在澳门星罗棋布,以土地祠信仰为核心的民间社会向心力得以凝聚。此类建筑不仅展现中国传统村落的人文风貌,也成为情系澳门和内地的精神纽带。
中新社记者:葡式城市规划理念?/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