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发展,科技成就未来。内蒙古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重点做好“持续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等11个方面工作。
连日来,全区各地各相关部门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
推进科技“突围” 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1月20日,自治区科技厅党组召开2025年第1次(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自治区两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2025年,我们将紧紧围绕落实‘五大任务’,全力推动科技‘突围’工程落地见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自治区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文韬表示。
明确了目标,具体怎么干?自治区科技厅已迅速行动。张文韬介绍,将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自治区发展实际,以前瞻性思维和系统化理念编制自治区科技创新“十五五”规划。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布局科技“突围”点位,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新布局一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加强全链条谋划,强化央地协同、部门联动和资源整合,推动科技“突围”早出成果、出大成果。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建强现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蒙科聚”平台的聚合与聚变效应,推动成果转化。强化人才驱动,助力“英才兴蒙”工程。深化科技合作,推动京蒙协作“科技创新倍增计划”走深走实,引导创新要素向内蒙古集聚。同时,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落实“1+7”科技政策体系,严格落实政府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畅通融资渠道。
1月23日,北疆工匠,中国北方稀土(集团)冶炼分公司工人、首席技能大师张文斌正带领职工创新团队快马加鞭就稀土生产过程中废水的资源化利用、高附加稀土产品的生产工艺研发项目进行科研攻关。
抓好职工创新是工会组织完成好两件大事,助力科技“突围”工程落地落实的有效举措。自治区总工会经济部部长张久民说:“我们将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主线,组织实施职工群众建功立业创新创造建设工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程、典型标杆培育示范推广建设工程,着力构建劳动和技能竞赛工作体系、职工技术技能形成与提升体系、职工创新工作体系、劳模和工匠工作体系、维护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权益工作体系,不断提升产业工人的技术技能素质,激发职工创新创造热情。”
对标新质生产力 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当前,全区各相关部门正以实际行动,通过实打实的政策举措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我们将深入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引育提质工程,完善梯次递进的人才选拔评价体系,实施‘英才兴蒙’工程青年拔尖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开展内蒙古杰出人才奖选拔表彰工作;实施数字人才培养行动,指导培训机构开展规范化数字技术培训。”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力资源开发处处长云霞表示,“围绕自治区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发展,我们将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快培育知识型、创新型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和复合技能型的技能人才。此外,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积极组织参与国家级赛事活动,并做好大赛成果转化。”
“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继续支持内蒙古大学‘双一流’建设,这对如何回答好教育强区内大何为这个命题提出了新要求。”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成涛说,“我校将在人才培养适配性上下功夫,与时俱进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健全‘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在学科建设显示度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学科特色比较优势;在科技服务贡献度上下功夫,打造好由院士领衔研究院这一新型研发机构范式,探索‘内大智库—科创基地—产业园区’成果孵化成长体系,全面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量与质;在人才队伍考核评价上下功夫,构建团队汇聚、平台支撑、项目锻炼、贡献导向的引育评价机制;在开放办学格局和视野上下功夫,重点建设以校史校训校风为主线的传承性包容性校园文化体系,构建‘1+N’城校融合、校地协同发展模式,巩固‘2+3+X’校际合作模式,拓展国际合作朋友圈。”
职业教育要同区域发展相协调、产业布局相衔接。自治区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林福利说:“目前,我们服务自治区重点产业专业占比已提升至77%,建设了4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和35个自治区级高水平专业群。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并行,协调相关部门发布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报告,为专业建设提供方向支撑;坚持产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并联;坚持专业设置与发展现状并随,指导各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一批急需紧缺与新兴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高的专业,撤销一批供给过剩、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转设一批有一定办学基础、专业方向与人才需求适配度不高的专业,升级一批与时代发展要求有差距的传统专业,推动院校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调高职、带中职、促产业,深化专业优化调整成果。”(记者 白莲 梅刚 刘志贤 马芳 赵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kf@people.cn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举报邮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京ICP证000006号|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