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潮·2024影视创作回顾】
2024年是中国电影努力寻求变革的一年。新的现象和趋势在这一年更加凸显:短视频流行,微短剧崛起,流媒体、电视、移动端等多平台提供了海量的观影观剧空间。大众文化消费面临更多选择,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影票房。但我们不能因此唱衰整个市场。中国电影仍存在较大增长空间和市场潜力。数据显示,春节档、五一档等票房较上一年度同期均有上涨,彰显观众对电影强烈的消费需求。多样化选择下,观众对电影的审美期待值也会变得越来越高。应对这些新变化,电影创作者在深耕现实生活、观察社会变迁的同时,对大众观影需求和媒介传播规律予以了更多关注,涌现出了更加多样、与大众需求相契合的优质作品。
现实题材电影带给观众情感能量
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情感能量”是社会互动的根本动力,主导着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人们不断分享和传递共同的情感能量,增强彼此间的理解和认同,以及个人对社会集体的归属感,并进一步形成社会团结的凝聚力量。2024年,现实题材电影秉持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将创作不断与变化发展的观众审美期待相结合,为社会提供情感能量。很多作品聚焦真实事件或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表现普通人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他们解决问题、实现突破时展露出的智慧和魅力。其创作手法契合观众日常生活经验,使他们容易对角色的人生选择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由此形成共享共通的“情感能量”,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比如,《第二十条》取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以检察官韩明为故事主线,诠释“正当防卫”的法律概念,反映法条背后的人性和情感,凸显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朴素真挚的渴望。《抓娃娃》以充满假定性的荒诞剧情探讨家庭教育话题,叙事视点在父亲马成钢和儿子马继业之间切换:马成钢秉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理念,期待马继业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马继业发现父亲的秘密后,勇敢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们一起摇太阳》根据纪实报道文章改编,表现身患重症的年轻人吕途和凌敏顽强面对疾病带来的考验,传递出当代青年人在风雨中砥砺前行的生活勇气。还有聚焦困境儿童的《野孩子》,以成百上千个外卖员为原型的《逆行人生》等,这些作品让“银幕人生”与现实生活相互映照、相互滋养,彰显时代浪潮下的理想信念与精神气象。
2024年,女性电影以多元化的女性形象、新颖的情节走向和细腻的情感探索给观众带来独特观赏体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热辣滚烫》以习惯讨好所有人的乐莹通过拳击重新找到人生价值的故事,传递“一切都来得及,记得爱自己”的主题。《出走的决心》中,50岁阿姨苏敏在原生家庭和婚姻中隐忍几十年,终于勇敢踏上自我发现之旅。她的坚韧和生命力深深打动了观众。《好东西》围绕单亲妈妈王铁梅、女儿茉莉和邻居小叶彼此温暖、相互慰藉的故事展开,以自嘲的生活流叙事表现当代女性努力摆脱社会刻板印象、活出更好的模样的精神风貌。
这些作品通过深入生活的剧情和严肃深刻的思考设置公共议程,在剧情演进中启发观众学习知识、交流心得、思考人生,进而形成推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为观众提供了兼具实用性、思想性的“人间指南”。
本土化类型叙事实现多元拓展
自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创作者们积极探索电影类型创作的有效路径,逐步形成一种与观众良性互动的本土化类型叙事策略。2024年,国产类型电影不仅积极探索主流电影的类型叙事模式,而且在类型元素的融合创新上有了更多元的拓展。
在时代主题的召唤下,主流电影充分调用类型元素,努力拓展主流价值与类型叙事的结合空间。《志愿军:存亡之战》情节推进紧密围绕类型叙事“冲突-解决”的主结构展开,营造出战争片荡气回肠的视听震撼。与前作《志愿军:雄兵出击》不同,《志愿军:存亡之战》从运筹帷幄的宏观视野转向家庭命运的微观白描,聚焦李默尹、李想、李晓一家三口,将个人、家庭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赞颂舍身忘我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从“我和我的”系列到“长津湖”系列,再到“志愿军”系列,主流电影不断书写“家国同构”的时代主题,与观众达成有效的类型电影互动机制。
创作者还积极探索类型融合的创新模式,进一步增强原创力,助推类型化向个性化、风格化的方向迭代升级。改编自麦家同名小说的《解密》调用悬疑、推理、奇幻、谍战等类型元素,将导演个人化的原著阅读经验转译为充满浪漫主义的视听奇观。影片以容金珍的生命轨迹为主线,让观众跟随着他的主观视点穿梭于现实与梦境交叠的想象世界。《飞驰人生2》在赛车竞速的类型叙事下,杂糅动作片、喜剧片和青春励志片等的惯用手法,讲述天才车手厉小海的青春成长、昔日冠军张弛的重新出发以及一群为理想奋斗的青年人的团结协作,让观众在赛道上的精彩竞技与生活里的酸甜苦辣交织中感受强烈的戏剧冲突与情感共鸣。悬疑电影《误杀3》、爱情电影《云边有个小卖店》《被我弄丢的你》、科幻电影《749局》,以及探索电影与剧集IP联动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一闪一闪亮星星》等,也在总结类型化已有的成功经验同时大胆创新,为本土化类型叙事拓展广阔空间。
电影艺术语言不断探索创新
2024年,中国电影在艺术语言的形式创新上做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探索。有些作品勇于打破传统范式,在影像介质、视听调度、情节结构和时空转换上努力开拓电影艺术表达的话语空间。《从21世纪安全撤离》打破传统电影的因果叙事逻辑和单一视点营造的空间真实感,将所有视听元素进行分解、并置与重组,带领观众透过颤动的运动镜头、跨媒介的影像拼贴、错乱的蒙太奇跳接穿梭于超越时空的意识流幻觉中。《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以散文化叙事展现一个小学生“漫长”的一天。创作者将主人公朱同的主观心理世界外化为童话般的奇幻场景,用荒诞幻想疏解成长的烦恼,勾连起观众的童年记忆。
还有一些创作采取“元电影”(指拍摄创作电影过程的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描述影视创作过程中挖掘深刻寓意,展开哲学思考。《走走停停》戏中戏的套层结构让人徘徊于虚构与真实之间。片中,北漂失败回到家乡的编剧吴迪拍摄剧情片《似是故人来》,而吴迪的同学冯柳柳以吴迪的生活为主要内容,拍摄纪录片《回故乡的人》。观众透过他们的镜头感受人物在生活中的迷茫与成长,共同思考着人生意义。《银河写手》把编剧张了一和孙谈为把剧本搬上银幕而寻找投资方和制片人的过程拍了出来。片中,演员时不时打破第四堵墙,与观众直接对话;用短视频解说电影编剧理论《救猫咪》,将视听语言与桥段设计的典型手法直观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些创新趣味性与专业性并重,将人物争执、爆发、隐忍、成长的过程表现得动情走心。
舞台电影、纪录电影、动画电影让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赋能,呈现出全新的艺术特征。舞剧电影《只此青绿》中,充满韵律感的镜头调度赋予舞蹈更具审美性的视觉张力。舞者化为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时的笔锋,在银幕上点、染、皴、擦,实现舞蹈与电影、现代与历史之间一次超越时空的对话。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俨如一个破案过程,创作者通过打捞沉船的线索、寻找历史后人的现场、抢救式的人物采访,还原“里斯本丸沉没”的细节,让历史真相“浮”出水面。还有《白蛇:浮生》采用更加现代化的视觉表现手法,如流畅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对比,以及富有创意的造型设计,呈现经典传说故事,使其在不失原有韵味的基础上,展现出全新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2024年中国电影面对影视消费分众化倾向以及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形式带来的挑战,始终砥砺前行,在类型融合、情感共鸣、形式开拓上都取得了可喜突破,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创造力。2025年,电影人应再接再厉,继续专注内容创作,俯下身去,扎根生活,观照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以高质量、多样化、创新性的电影作品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提升观影黏性,开启中国电影创作的新阶段。
(作者:陈 刚,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
' +option.docabs+'【详细】'+option.chnldesc+''+option.pubDate+'
' +option.docabs+'【详细】'+option.chnldesc+''+option.pubDate+'
京ICP备13016345号-8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24小时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098588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A2.B1-20232628/京B2-20224905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中青网新媒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