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城市发展需要人才支撑,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住。2021年《上海市人才安居工程实施意见》制定出台。三年来,青年人才在上海过得怎么样?人才公寓这个“新物种”到底香不香?人才安居政策未来有何新动向?2024年终,东方网推出系列报道《人才安家三年间》,走进在沪青年的“小家”,倾听他们的“安家”故事。
东方网记者?陈丽娜?马鑫洋?项颖知
青年人才来上海,首先面临居住问题。人生地不熟,如何才能找到一处住得舒心又有性价比的房子,开启一段“不将就”的新生活?
从一间房到一个家,东方网走进三位来沪青年的“理想之家”,听他们说说安家前后的故事。
李欣?90后外地高校毕业来沪
“要不是买了房,真不舍得搬”
“在这里住了四年了,距离工作单位走路一刻钟,骑车七八分钟。因为买房要搬了,真的很不舍得。”2019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河南人李欣来到上海工作,在黄浦区的上海票据交易所担任工程师。
图说:李欣在仁慧苑住了四年,因太太买了房即将搬离。
今年是他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仁慧苑住的第四年,也是最后一年。由于妻子在闵行买了房,人才公寓就不续租了,“当年公司替我和同事们一起递交的申请,我还是签约大厅第一个选房的,‘上海黄浦’公众号采访过我。”李欣还清楚地记得,那是2021年3月。“一个大主卧,独立卫生间、阳台、厨房,面积57平方米。”据悉,李欣享受的是《黄浦区人才安居实施办法》的优惠政策,房租打七二折后每月自付4000元。
选完房没多久,李欣的母亲就来上海帮他搬家、收拾东西,“我妈对仁慧苑的环境也很满意。那段时间白天我上班,她就自己一个人跑去南京路和淮海中路逛街,一点也不闲着。”
刚住进来时李欣还单着,2022年时认识了如今的另一半,“特别聊得来,没多久就结婚了。”仁慧苑附近的淮海路、新天地也见证了两人的爱情,“因为离得近,我们经常去‘轧马路’。”
图说:仁慧苑位于黄浦区五里桥路28弄。
疫情期间,燃气灶两度打不上火,维修人员都第一时间上门;24小时热线电话和微信群里,工作人员有求必行;遇到双11、双12,社区还会加开快递点……自认为是“i人”的李欣,平时和公寓的工作人员交流不多,但他们的好都记在心里。回想当初,李欣也找过公司附近的“老破小”,“价格差不多,但条件肯定没这里好,面积小不少,更不要谈还有补贴了。”三年多来,小李更喜欢上海了,“这里有人情味,也人性化,大家都很守规矩,城市井然有序。”
今年,李欣所在单位招了一批90后、00后,都向他打听仁慧苑的情况,“他们也想住进来,但这里太火爆了,有的人等不及就只能先排着,在外面租房过渡。”
看着他们,就像看到四年前刚来上海的自己,带着对未知的迷茫与兴奋踏上人生之路,“这里给了我人生过渡阶段的一个家。”李欣说。
Lynn?95后澳大利亚海归
看重工作机会,也考虑生活环境
周日下午,“95后”云南姑娘黄琳惠正在虹桥人才公寓的一楼自习室内处理文案,硕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她更喜欢朋友们称呼她Lynn。
图说:Lynn今年夏天从澳大利亚回国,入住上海长宁虹桥人才公寓。
今年夏天,Lynn准备从澳大利亚回国工作,很早就通过国内社交平台的网友分享“做功课”。工作机会要紧,但生活环境也不能落下,为此,Lynn也特别关注各城市对留学生住房、创业等方面多种多样的补贴政策。在投了简历,经过数轮网上面试后,Lynn入职虹桥临空园区的上海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长宁区对于留学生还有专门的人才公寓补贴,我觉得非常幸运。”
“我当时是周四到的上海,周五看房,周六交材料签约,周一就入住了,周二就顺顺利利去入职了。”Lynn目前入住的单元楼恰是虹桥人才公寓中的留学生公寓,整栋楼住的都是留学生,“公寓非常新,是今年夏天才开放的,冰箱、空调、洗衣机一应俱全,‘刷脸’上下楼,安全感十足。”
根据长宁区发布的《留学人员回国(境)过渡期内租住人才公寓专项支持政策》,
Lynn前3个月每月享有3000元的租金补贴,后3个月则为2500元。6个月补贴结束后,对于已在长宁区单位并承诺长期稳定工作的,还可以再享受一段时间的补贴。
图源:长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作为刚从海外毕业的留学生,人才公寓的模式对Lynn这样的年轻人极具吸引力,“在国外租房子要自己找中介,一家家看过来花很多时间、精力,平时家里东西坏了也得自己搞定。”相比之下,人才公寓有政府背书,住得安心有保障,还避免了和二房东甚至三房东扯皮,躲开了不少“坑”。“我身边住的都是留学生,大家生活习惯类似,人际关系也简单融洽。这里生活氛围轻松愉快,环境安静,早晨跑步、晚上散步都很舒适。而且离荟聚、大融城商场不远,吃饭购物都方便。”Lynn给现在的居住环境打95分。“如果楼下的商超能尽早开出来,那就更完美了。”
王世坤?80后外地来沪创业
当上“居委主任”,找到一群搭子
“80后”山东人王世坤是一名茶饮创业者,也是松江西部科技园柚米社区的租户。入住社区小半年,他还有了两个新身份:租委会成员、文学社社长。
图说:王世坤在上海打拼多年,目前住在松江西部科技园柚米社区。
工作时间较自由,又热心志愿者工作的他,主动报名了今年9月初的社区租委会招募,“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自己也很开心,还能交到很多朋友。”11月采访他时,他正是租委会的轮值会长。说起租委会,王世坤认为并不是管理租户,而是作为社区与租户的桥梁,为租户们解决实际问题,“租委会有一个公开邮箱,大家可以发邮件或者直接找我,我们这里年轻人多,因为我年纪稍长,大家都喊我坤哥。”
社区目前有2000多位租户,邮箱每个月能收到20余封邮件,反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噪声扰民、走廊堆放垃圾等。王世坤向记者分享,之前一位租户反映楼上的邻居在大半夜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影响其休息。
图说:租委会成员就乐声扰民一事的沟通记录。
他得知后上门找了楼上租户,原来对方是一名音乐爱好者,最近乐队有演出,晚上在家练习,“我向他解释夜深人静,过响的声音会打扰左邻右舍休息,还推荐他参加社区的音乐社,发挥更大的才能。”王世坤说,这名租户很通情达理,后来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除了友好的邻里氛围,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就像大学社团一样让不少年轻租户找到了志趣相投的“搭子”。王世坤介绍,尽管社区地理位置不在市中心,但不出社区,照样有得玩。社群联盟也会带着大家在周边的广富林、辰山植物园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的社群文化将大家“黏合”在一起,住进来就不想走了。
图说:王世坤与摄影社的年轻人一起赴广富林实拍交流。
“我们这还有桌游社、摄影社、手工社等等,定期都会举办活动。”王世坤说,大家都很喜欢社区内的会客厅、台球室、健身房、自习室等免费公共空间,不仅硬件设计得好,细节服务也到位,“空调、WiFi、直饮水一应俱全。”来上海打拼十几年,王世坤租住过很多地方,但只有这里给了他家一般的感觉,“住在老社区,左右邻居很难‘同频’。但在这里认识了很多同龄人,很有归属感,大家见面都会打招呼,像一个大家庭。”
来自上海市人才工作局的数据:十四五期间上海已建设筹措21万套人才公寓,一幢幢公寓楼构建起了一个个年轻社区,聚拢了数以万计的年轻人。那么,这些年轻社区是如何“长成”的?敬请继续关注东方网系列报道《人才安家三年间》。
玩家必备攻略“family究竟能不能开挂”{其实真的有挂}知乎:http://news.dingtaide.cn/news/5869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