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密碼?
緊密圍繞最前沿科學研究,聚焦公眾關注話題
2025年01月23日09:07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嫦娥六號首次在月球背面採樣示意圖。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供圖
1月22日,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的“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江蘇南京揭曉。入選的科技進展直接觸碰科技最前沿,涵蓋視覺芯片、細胞療法、大洋鑽探、低溫制冷、人工智能等諸多領域,表明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極限正不斷拓展。
2024年影響人類的科技進展有哪些?科技將會帶來什麼改變?
兩院院士評選的202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分別是:嫦娥六號首次在月球背面採樣並發布首批研究成果﹔我國科學家研制出世界首款基於原語的類腦互補視覺芯片﹔我國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科學家研發出全球首個Pb級超大容量光盤存儲器﹔“天關”衛星成功發射並獲系列成果﹔我國研究人員為無液氦極低溫制冷提供新方案﹔我國學者發表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成果﹔我國研制超級顯微鏡,首次全景“看到”大規模細胞交互行為﹔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觀察到凝聚態物質中的引力子模﹔第二次青藏科考鑽取全球最長山地冰芯並實現系列突破。
2024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分別是:科學家首次3D打印出功能性人類腦組織﹔谷歌新量子芯片跨越精度裡程碑﹔歐幾裡得空間望遠鏡公布首批科學成果,包括首張“宇宙地圖”照片﹔科學家繪制迄今最大腦基因調控網絡圖譜﹔超精確癌細胞3D圖譜問世﹔首個雙語讀腦裝置讓失語者重新“開口”﹔美“星艦”第五次試飛,“筷子”成功回收助推器﹔世界首例干細胞治療恢復人類視力﹔全球首例人類接受經基因編輯的豬腎臟移植完成﹔長效HIV預防針劑試驗成功。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徐義剛看來,這次入選的“十大”新聞呈現兩大特點:一類是緊緊圍繞最前沿的科學研究,例如嫦娥六號首次在月球背面採樣並發布首批研究成果、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觀察到凝聚態物質中的引力子模等﹔另一類是造福人類的科學研究,例如基於原語的類腦互補視覺芯片、通用CAR-T治療成果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是公眾關注的話題。
“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至今已舉辦31次。評選結果經新聞媒體廣泛報道后,使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動態,對普及科學前沿知識起到了積極作用。
“每屆‘雙十大’評選結果的發布,都會引發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今年評選出的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直接觸碰科技最前沿:聚焦國內,視覺芯片、細胞療法等創新有望加速產業重要變革,大洋鑽探、低溫制冷等技術的突破為重大工程提供了新方案﹔放眼國際,豬腎臟移植、長效HIV預防針劑等生命科學領域的突破,以及與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結合,讓許多‘不可能’變成‘可能’。”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吳朝暉認為,“雙十大”評選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深入了解國內外前沿科技成果,不僅能拉近公眾與科技創新的距離、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更有助於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營造大膽創新、勇於創新的社會環境,讓更多青少年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志向。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黨組成員王辰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特征更加凸顯,科學向產業的直接轉化進程加快,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深刻改變產業發展的圖景。我們必須增強“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緊迫感,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持續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部署、全領域布局,全面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有組織的科研”貫穿整個研究進展
“‘嫦娥六號首次在月球背面採樣並發布首批研究成果’入選,人類歷史上的多項首次,不僅引起了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也激發起公眾的強烈興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徐義剛說,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極限正不斷拓展。
徐義剛介紹,對這項國家重大工程,國家航天局邀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等單位,採取“背靠背”的方式,根據各自專長和技術特點,在北京和廣東廣州等地對嫦娥六號月壤樣品開展獨立研究。在廣州地化所拿到3克土壤樣品后,團隊分成4個小組,每組之間平行研究、組內接力工作,先篩選樣品,然后再進行定量研究,不到24小時就完成了對樣品的篩選,短短10天時間就獲得了第一批月背樣品的第一批研究數據。
依靠“有組織的科研”和“背靠背”的方法,團隊高效且高質量地完成了任務。例如在確定月樣年齡時,兩個研究所開展獨立研究,卻得出一致結論,分別在《自然》和《科學》上發表,說明了數據的可靠性、研究的高質量。
“月球和行星科學在這次‘十大’中被看到、被關注,對年輕人來說,在他們心中種下了一顆探索奧秘、科技報國的種子,對科研團隊的激勵作用是巨大的。”徐義剛說,嫦娥六號月樣的科研工作,還有很多科學問題尚待回答,團隊將信心百倍地迎難而上,完成更艱巨的任務。
南京大學教授杜靈杰談研究成果入選“十大”
“對科研人員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
“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觀察到凝聚態物質中的引力子模”這一成果由南京大學教授杜靈杰領銜的科研團隊完成。這項看起來“看不見、摸不著”的基礎研究,將帶來哪些改變?研究成果的取得,得益於哪些因素?在評選發布現場,本報記者採訪了杜靈杰教授。
杜靈杰介紹,這項研究進展,將為在凝聚態物質中探索量子引力相關物理問題開辟全新視野,開啟從幾何視角研究強關聯量子物態的新方向。未來的新型電子器件和新型量子材料,以及拓扑量子計算,可能就得益於這種對關聯物質微觀結構更深入的理解,電子信息技術等領域或許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入選‘十大’是一個新的開始。團隊下一步的工作,是通過引力子模來探尋凝聚態電子系統中更加微觀的物質結構。”杜靈杰說。
據了解,這項研究在關鍵時期得到了堅定支持:一方面,得到了國家科研項目的支持﹔另一方面,江蘇試點設立了“應用基礎研究特區”,鼓勵獨創獨有、支持原始創新,讓這項不在任何科研指南上的研究得以順利開展,並一步到位申報省“攀登計劃”,獲得關鍵科研資金的支持。
最令杜靈杰印象深刻的是,這項研究需要搭建“首台套”設備,整整3年都在探索中前行。“前沿基礎研究沒有現成案例可以照抄,需要不斷試錯,沒有把握一定能成功。針對極端條件前沿基礎研究的特性,學校和學院設置了靈活的考核方式——前3年不唯論文進行考核,哪怕暫時失敗也不要緊,隻要踏踏實實做事就行。”杜靈杰坦言,這種“有耐心、等得起”的研究氛圍,給團隊吃下定心丸,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表,一步步推進。
“這一基礎研究工作成果入選‘十大’,反映出國家對基礎研究的長期重視、對前沿科學的重點關注、對原始創新的大力支持。對科研人員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在中國從事基礎研究工作,我深感榮幸和慶幸。”杜靈杰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3日 13 版)
學習路上
時習之
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
中央文件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跟著總書記學黨史數據庫
中央和國家機關創建模范機關
言之有理
學習文選
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人民網服務郵箱:kf@people.cn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636舉報郵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170001|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1-20060139|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23]4961-141號|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121號|京ICP証000006號|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1997-202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